第(3/3)页 夫子还是当世之圣。 有这座靠山在,老皇帝扪心自问,自己要是赵恒,肯定会对皇位产生想法。 同样的,太子看到赵恒出来后,瞬间变了脸色,眼神有些失望和叹息,而赵炆盯着这位弟弟,极力克制心中的愤怒。 “有何话,说来一听。” 此时,老皇帝开口,脸上表情平淡。 对于外人,喜怒都无所谓。 但对皇室子弟,还是在大庭广众下,就不能那么随意,否则会让外臣滋生念想。 听到声音后,赵恒犹豫了一下。 还是张口说道。 “陛下,您不是问策论吗?孙儿近来有些心得,请您试听。” 此话一出。 太孙赵炆眼中冷不丁的闪过杀意。 别说赵恒只是庶弟。 就算是亲兄弟,胆敢觊觎自己的皇位,那也是死路一条。 只是赵恒对此浑然不知。 看了眼身边几人,而后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,朗声读到:“石泉县,户一千八百二十二,口四万八千一百九十六。” “今一夫挟五口,治田百亩,岁收亩二石半,为粟二百五十石。” “粟麦,十钱一斗。” “二百五十石粟麦按此价出售,约可得三十两白银,去掉田税三成,丁赋...” 赵恒照着册子宣读。 从百姓一年下来的收成,再到吃喝,还有石泉县的各种问题。 没有抑扬顿挫,没有带上半点感情。 有的只是冷冰冰的数字。 但此刻,所有人都一脸认真的听着,心中渐渐浮现石泉县轮廓。 若单以治理一县一郡之地来论。 赵恒的这些数字。 远要比任何笔势雄健、博辩宏伟的策论有用,因为这反应了百姓最真实的情况。 就像大夫治病一样。 望闻问切,找到病灶病根之后,才能决定开什么药,每种药几钱几两。 否则就是乱开药方的庸医。 与此同时。 老皇帝看着这位曾经顽劣的孙子,神情不变,心中却是赞赏有加,但他不确定,赵恒是不是为了夺嫡故意以此来取宠。 很快,当赵恒的声音落下。 老皇帝立即出言。 “赵恒,这是你作的策论?” 听到声音,赵恒连连摇头。 “孙儿不敢贪功。” “刚才所言的内容,皆是孙儿与身边的同门师弟一起完成。” 赵恒诚恳的说道。 “哦?那尔等是怎么知道这些的?” 老皇帝追问。 “夫子言,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” “想要知道如何治理百姓,必须要了解百姓需要什么,而想要知道百姓需要什么,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到当地询问百姓。” “若是缺水,那便打井、引水。” “若是道路不便,那便向朝廷请援,组织当地百姓修桥铺路。” “急百姓之所急,想百姓之所想。” 赵恒的语气无比认真。 这上面的数字。 有一部分是找当地县府讨要,还有一部分是他们挨家挨户的询问。 而这其中所有民生问题,也都是他们询问百姓,在县里实地考察后汇总出来的,针对这些问题,他们也已经讨论出该怎么解决。 但万事俱备。 就缺的是钱、粮,还有名分。 前者凑凑还能出来。 可他们虽然是天潢贵胄,显赫门第出来的,但终究不是官员。 俗话说,在其位谋其政,不在这个位子上,凭什么调动当地的百姓民夫,人家又凭什么听你的?单靠钱粮耗费又会增多。 倒不是心疼钱。 而是总不能回回自己掏腰包吧? 也正是这样。 他才在听到策论之后。 准备趁着皇爷爷心情还不错之时,给自己和兄弟们整个官职,大展拳脚。 而就在赵恒说完。 一时间。 宴会上不少人放下手中之笔,思索着自己的策论是否符合百姓需求。 老皇帝眼神复杂的看着赵恒。 急百姓之所急。 想百姓之所想。 此话要是出自太孙,他自然大喜过望。 但出自赵恒。 要思量的东西实在太多。 这一刻,老皇帝甚至有些后悔当初那么早立太孙。 以至于现在左右为难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