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九章:合作生产-《大唐好男人李元霸》
第(2/3)页
甚至徭役有时候耽误的远不只是那些天,服役的地方有不少时候都不是在本地,而是在远处。
这个路程也是一个时间,官府一次服役也许只是要你来做几天,可是路程却同样也是几天了。
这样这样一年下来,耽误的时间往往比正规的官府都的徭役都要多几倍都可能。
这样对于农业损害,那几乎是致命性的。
隋朝百姓最怕的也是徭役,这才是大量逃亡的缘故。
官府不但长期要求百姓做事,不但不给钱,并且还要自备粮食。
路程上耽误的时间,有时候还比正式工作要多很多。
往往有时候刚刚去远方服役几天,结果回来之后又被喊去别的地方。
这样到处跑,路途耽误的时间,花费的粮食,远比在工作时候多了很多倍。
一旦在官府服役的时候多了,那农业必然会被耽误,这个时候朝廷再次加税,那更是成了压垮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“苛政猛于虎,这个是孔子也多如此说了。
从古代的王安石,到张居正,也都明确认识到了徭役对于农业的耽误。
王安石曾经尝试过变法,让百姓花钱进行免除徭役,官府再次花钱雇佣别人服役。
而当时百姓也都对于这个政策表达了好感,因为虽然要花钱免除徭役,可是反而节省了很多时间,甚至不再会变成耽误农时,反而能获得增产。
这么一增一减,反而对于百姓是有利的。
可惜啊,王安石变法被司马光还有欧阳修那帮家伙给废了。
不过,王安石也都没有真正的能够培养起一个新的利益集团,这样这才是他变法人亡政息的原因。
再加上他没有做好执行层的工作,这样很多变法被歪嘴和尚念错经,结果出了问题。”
“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是如此,废除了徭役,结果最后人亡政息了。
不过,我来做,我一定能够做得比他们更好。
只要能让大多数人看到好处,并且能培养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,那这样新的利益集团必然会支持,这样才是核心。
改革哪里是那么容易的,当年在改革开放,不也是用了一些特区作为试点,这才是好的嘛?”
李元霸知道要改革,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。
任何改革都是一次新的利益集团和旧的利益集团的冲突,甚至是新思想和旧思想的冲突,这个斗争是很难的。
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,都没有能够成功的培养出新的利益集团,这样才造成了他们人亡政息结果。
反而后世的改革开放成功了,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试点的办法。
用几个试点,最后成功的通过这几个试点让大家看到了好处,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,这样拉拢了那些观望的墙头草。
并且通过试点,培养出了一批因此收益的新利益集团,这样新的利益集团将会跟着旧的利益集团竞争,他们反而是改革的最大支持者。
哪怕到时候第一个首倡改革的人被免职甚至去世了,那个新的利益集团也都会继续存在。
比如说唐朝的李渊虽然退位了,可是他所代言的庶族地主集团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,反而最终驱逐了士族,创造了后来宋朝的士大夫的鼎盛。
李元霸知道自己不可能直接跟着皇帝李渊说自己要实行新政策,因为如果跟李渊说了,那到时候按照封建时代的惯性,阻力无比巨大。
士族,甚至是朝廷里面的那些各种人物也都会有很多疑虑。
所以李元霸打算自己先弄,弄出来了之后看到了效果,并且让大家看到了效果,这样能打消很多墙头草的疑虑,甚至培养出一些新的利益群体,这样才是有好处的。
不然,那没有新的利益群体的支持,那些士族很容易一句话也都毁灭了成果。
凡是改革,不能够走中央路线,反而是要由下到上。
由上到下阻力很大,可是由下到上,那直接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,可是却更顽强更加的无可阻挡。
“我今天组织大家来,是希望能够建立我们万年县生产合作社,是希望让大家一起合作,一起分工,这样让大家增产增收,并且能获得更多的是收入,甚至是减轻大家的负担。”
李元霸深刻知道这个古代土地兼并是造成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,可是造成土地兼并而更迭,却骨子里面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在作祟。
土地兼并也分为很多种,有良性兼并和恶性兼并。
后世用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工业区,那是属于创造就业岗位,带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兼并,并不能够一棍子把所有土地兼并都给打死。
很多人都以为土地兼并是绝对错误的,甚至很多网络小说也多是人云亦云,认为土地兼并是绝对是错误的。
在古代这种模式之下,土地兼并确实是不合适的。
因为古代虽然土地兼并,可是却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。
那些兼并了土地的士族和地主,往往也都是把土地再次转租给普通百姓,这样从中收取部分粮食分成。
事实上这个土地兼并只是把土地的所有权给改变了,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的改变,这样的土地兼并不但不能够增加生产力,反而是在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,是在降低生产力。
所以李元霸并不认为单纯的遏制土地兼并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大方法,而是改变这个小农经济的模式。
不过中国古代往往也就是小农经济,因为人均耕地少,这样造成了不得不把土地再次细分,让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发展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