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年龄最大的正丞相曹仪,本来其实也可以退的,可这几年大康处于多事之秋,没有把朝廷打理好之前,曹仪不可能走人。 不然落下这么一个大的烂摊子,谁担负这个责任?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增加一个丞相,毕竟当今皇上的爷爷当政那时,最多时一共有七个丞相,现在加了刘仁怀一个,都才只有五个而已。 但这么做起来,总觉得让人有点尴尬。 依照刘仁怀的能力、威望和资历,只要他一入京,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直接升任阁老,成为副相,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多增加一个。 要增加,也是别人增加才对。 不然你岂不是侮辱了人家天下第一总督刘仁怀? 但是呢,事情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看。 现在绝对不是刘仁怀入京的最好时机,但如果你看到了皇帝的处境,以及他想要做的事情,就能明白一些缘由了。 皇帝想要立太子,但朝廷大臣们坚决不同意,所有的丞相、大学士、尚书、将军们都反对。 这就有点尴尬。 景和帝自己肯定不可能和大臣们对着干,那会极大的损害皇家和朝廷的声誉。 况且他又不是那种硬刚到底的人。 所以在看到大家都不赞同的情况下,皇帝就像要找援军。 找谁呢? 这个天下,有谁最合适呢? 其实有两个人。 一个叫苗炎,另一个叫刘仁怀。 苗炎是帝京府府尹转任漕运总督的,自身又是法家重臣,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,在天下都是数得上号的。 否则皇帝也不会把整顿漕运的重任交给他。 如果是苗炎回来,跟皇帝一条心,那么皇帝无疑会多很大一股助力。 至少在京城里面来说,长年担任帝京府府尹的苗炎,有着崇高的声望,他能带动许多人的倾向。 可问题在于,苗炎本身就是坚决反对景和帝提前立太子的,他甚至早就上了一份奏折,叱责景和帝不讲规矩、随心所欲、“实乃庸君之像”。 好吧。 这样的刺头,景和帝根本不敢招惹。 所以景和帝能找的援军,只剩下了刘仁怀了。 说起刘仁怀和景和帝的关系,远远没有什么君臣之间那么简单。 景和帝就位的前一年,先帝就进行了一次科考,那一次的科考状元叫做钟昶,也就是现在的那一位副相。 然后景和帝即位的第一年,按照惯例,皇帝第一年登基,会有一个“恩科”。 就是加一场科举考试。 而景和一年恩科考试的状元郎,他当年只有十五岁,名字就叫做刘仁怀。 看看吧! 刘仁怀就是天子门生,而且是第一个,绝对是景和帝嫡系之中的嫡系。 这个第一的意义非同寻常,恐怕也是最开始刘仁怀官运亨通的最主要因素。 但刘仁怀自己也很争气,一路在翰林院、大理寺、六部历练十年,然后外出任职知县、知府、边塞将军、布政使、巡抚……最后直到成为江南总督。 每一步刘仁怀都踏得非常稳当,绝对没有一跃成为大官儿的那种拔苗助长。 因此,他一直是最得到景和帝的关注的,在他三十多岁就被派到江南总督任上,那就是一种绝对的信任。 也是这种信任给皇帝换回来了巨大的成果。 有人说过,倘若这几年不是刘仁怀在江南治理得很好,江南未必有那个实力和能力支援全天下,更不可能行动得如此快速和全面。 第(2/3)页